我是五十年代末出生的人,兒童時期就跟著爺爺到濟源煤礦拉煤回家做飯、取暖,每次去煤礦離好遠就能看到一座高大的煤山。走到煤場,看到礦車循環地把煤倒在煤場上,再由人力車、馬車、小火車把這些煤運往不同的地方。而我先前看到的煤山,其實是煤的伴生物——煤矸石,日久天長就堆積成了山狀。
煤礦工人從井下上來,除了說話時的白牙,滿臉都是黑的,和畫報上的非洲人一樣。礦區里的麻雀也是黑的,煤礦附近的道路和道邊的樹葉也都是黑的,風一刮,煤灰漫天飛揚。煤礦的排水井,抽出的水更是黑的。這就是濟源煤礦在當時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。
1975年,我到濟源電廠參加工作,因為發電要用煤,使我對煤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。知道了什么是標煤,什么是發熱量、含碳量、含硫量和揮發分;知道了煤炭是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;而且還知道了煤是工業的原料,是鋼鐵、電力、化工、玻璃等各個行業都離不開的工業糧食;更知道了煤炭是工業的基礎,有了煤才能進一步發展工業,國家才能強盛。
位于太行山下的濟源煤礦,是建國后濟源縣最早建立的工礦企業之一,也是六十年代初濟源馳名全國的五小工業之首,它的發展壯大是濟源邁向經濟強縣的堅實基礎。濟源煤礦由開始的人工挖掘采煤到半機械化、機械化,再到現在電氣化綜合采煤,見證了地方煤炭行業的飛速發展,也是濟源其他工業快速發展的基礎保障。
2023年的4月初,風和日麗,樹木披綠,在煤礦政工部部長宗志霞的帶領下,我們走進了濟煤能源公司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花苑式的辦公大樓,走進采煤礦區,看到了干凈寬敞的礦井巷道、電氣化的載人猴車、皮帶輸煤機、大型綜合采煤機,還看到了著裝整潔的采煤工人。眼前的一幕幕,沖擊和震撼了我的固有思維,如今的濟煤集團,再也不是我小時候見到的那種境況,早已變成了環境優雅、綠樹成蔭、清水溪流的現代化高端企業,也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將全面走向智能化。
此情此景,使我感慨萬千。面對地面美景,有多少人知道濟煤人背后的艱辛和汗水,又有多少人能體會到煤礦工人在地層深處面對的黑暗與陰冷。在地下百米深的巷道里,每一個礦工都是一位平凡的戰士,但正是由于他們的辛勤奉獻,才匯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,才衍生出千家萬戶的光明和溫暖。人們通常會歌頌醫生、護士、教師、軍人,卻很少有人能想起這一群深陷地底的煤礦工人。雖然他們臉黑、手黑、衣服黑、工作環境黑、挖出的產品黑,但他們的心靈卻是最純凈、最無私、最美麗、最高尚的。曾經說,朝鮮戰場上的志愿軍是最可愛的人,我認為工業戰線上的礦工也是最可愛的人。
濟煤的回采、掘進、運輸及地面選煤和排矸、廢水回收利用、粉煤灑水抑塵等都實現了電氣化,成為了年產六百多萬噸原煤的大型企業集團。一個企業的輝煌,離不開一位德才兼備、胸懷大志的靈魂人物,離不開一個政治覺悟、理論水平、開拓思路的創新引路人,離不開膽魄異于常人的帥才領航。實踐證明,濟煤董事長齊百紅就是這樣的一個人,他是在企業連年虧損,且還發生了礦難的情況下,臨危受命。上任后,面對企業大多數人的質疑,他果敢提出了“一年起步,兩年發展,三年振興”的目標,在“從零開始,二次創業”動員大會上,他向所有職工立下了錚錚誓言,開始了艱苦卓絕的創業歷程。
選對一個元帥,他的軍隊才能無往而不勝;選對一個企業家,才能救活一個企業,數千名職工才能有工作、有飯吃,社會才會穩定發展。濟源煤礦在齊百紅和他的團隊率領下,臥薪嘗膽,披荊斬棘,在短短三年時間里,圓滿完成了上級黨委確定的扭虧脫困目標。創業無止境,創新無窮期,濟煤堅持“堅定不移上綜采”,在所有礦井、所有工作面實行了機械化采煤,開創了全國地方煤礦機械化、自動化的先河!
一天的采風活動是短暫的,通過齊百紅董事長對企業發展的介紹,通過觀看濟煤能源集團搶險紀錄片,通過對高新材料和固廢處置、潔凈煤、機械制造等企業的觀摩,使我看到了一個以煤為主、多業并舉發展的現代化能源集團。它從年產幾十萬噸到幾百萬噸,擁有100億總資產,有職工6000余人,技術人員占比達10%,它在不斷變剛變強。
如今濟煤又描畫出“用十年時間,再造一個新濟煤”的宏偉藍圖,相信在齊百紅董事長的帶領下,有六千濟煤人的實干精神,濟煤必將再創輝煌,走出玉川大地,邁向全國同行業巔峰。